金秋十月淮北被央媒、省媒高频次关注!_安博体育官网下载app_安博体育官网下载app_安博电竞入口_安博体育改名了吗

金秋十月淮北被央媒、省媒高频次关注!

  在濉溪县濉溪镇蒙村积分超市,凭借200积分,59岁的张守化兑换了米面油、牙膏、抽纸等物品,有满满两大袋。“老张,你这些积分是哪来的?”“咱这不是评上清洁示范户了嘛,村里奖的!”

  走进张守化家,3间房屋,窗明几净。老张和妻子的身体都不太好,两个儿子、一个女儿陆续结婚后,老两口选择搬到老房子住。尽管房子很旧,但收拾得很干净,院子里还种着各种蔬菜。“条件比这儿好的家庭很多,可这么干净整洁的小院在村里都数得着,咱们以后得多向老张学习。”村民赵小敏说。

  2019年以来,濉溪县试点开设积分超市,并开发积分小程序。获评省级荣誉的加200分,共同生活的亲属参军入伍加20分,成功调解矛盾纠纷每次加10分……濉溪县为隐患排查、移风易俗、兴业致富等赋予不同的分数,与惠农项目、环境保护等有机融合。“现在的蒙村,房前屋后干净整洁,公共设施一应俱全。”蒙村党群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刘凤至说,“积分制增强了村民们的集体荣誉感,对村级事务的参与热情显著提升。”

  安徽省委社会工作部部署在全省城乡基层治理中推广运用积分制,已有98个县(市、区)、1069个乡镇(街道)、7630个村(社区)开展积分制推广工作。“积分制有效提升了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热情,营造了干群携手干、群众比着干的良好氛围。”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处处长徐伟说。

  上午9点,安徽省濉溪县百善镇村民郭秀玲因腿部酸胀无力来到镇卫生院。这次给她看病的不是镇卫生院的医生,而是“坐”在屏幕里的濉溪县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雷响。

  原来,百善镇卫生院开设了远程问诊服务,乡镇卫生院可线上提交申请,由濉溪县医院的医生通过视频看诊。患者在镇卫生院拍片,也可直接传输到濉溪县医院检验科,由县医院医生给出诊断。

  “濉溪南北狭长,县城在最北边,从最南边的乡镇过来,走高速都要一个多小时,通过远程问诊和检查就方便多了。这是县域医共体为老百姓带来的便利。”濉溪县医保局党组书记孙东海说。

  2015年底,濉溪县被列为安徽省第二批县域医共体改革试点县。目前,濉溪县有两个医共体,由濉溪县医院和濉溪县中医院牵头,分别与12家和6家乡镇卫生院(分院)组建。

  如何让各级医疗机构形成更紧密的合作?问题的关键是“钱袋子”。目前,濉溪县实现了城镇和乡村居民基本医保基金按医共体人头总额预付。也就是说,按照该医共体内部所有乡镇的缴费人数,在扣除增量基金风险金和大病保险基金后,将不少于95%的部分交由医共体包干使用。如果当年的医保基金出现结余,则按照县镇村6∶3∶1分配比例将结余分配给各医疗机构。

  “这推动了医共体内各单位优化服务、提高水平,让患者在基层就能获得优质医疗服务。”孙东海说。

  在百善镇卫生院住院部三楼,有一个面积达800平方米的康复中心,牵引室、针灸室、理疗室一应俱全。“每天上午康复中心都挤满了人,大家认为效果好。”百善镇卫生院党支部书记黄贞海说。

  去年,作为医共体的成员单位,百善镇卫生院申请濉溪县医院派出专家共建康复科。濉溪县医院派出康复科治疗师李昊,在百善镇医院担任业务副院长,负责康复中心建设,任期3年。今年1—9月,濉溪县两家医共体牵头医院已派出驻点帮扶医生79人,与13家分院21个科室开展学科共建,选派6名副院长参与卫生院管理工作。

  县医院医生到乡镇卫生院驻点帮扶,如何调动工作积极性?“乡镇卫生院把医保基金结余的一部分拿出来,专门作为下派专家的奖金。”孙东海说。

  濉溪县医院检验科副主任医师郭桂林曾到乡镇卫生院驻点,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在县医院每个月工资约为5000元,到镇卫生院工作,不仅有交通和伙食补贴,每个月还有2000元的奖金。“如果乡镇卫生院的收入有提升,我们还有奖励。” 郭桂林说。

  “过去,部分医疗机构抢患者、抢项目。现在,通过医保基金包干下的利益机制,医疗机构不仅要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也要从疾病治疗向健康管理转变,让患者少生病、少住院、更健康。”孙东海说。目前,濉溪县已连续多年实现医保基金结余。2022年—2023年,濉溪县县域内住院人次占比从82.9%增长到86.03%,基层住院人次占比从16.9%增长到22.8%,县域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保基金占比提高1.5个百分点。

  早晨5点半,天刚蒙蒙亮,位于安徽省濉溪县临涣镇的怡心茶楼,迎来了首批茶客。老板张秀侠热情地跟顾客打着招呼,将一壶壶沸水“咕嘟嘟”倒入茶杯中。棒棒茶的香气很快飘散开来。

  “平时一天三五百人,旺季上千人。”张秀侠和记者说,茶客来自周边十里八村。一壶棒棒茶一元钱,还可搭配几碟瓜子、花生、糕点,欣赏民间艺人表演的大鼓书、坠子戏等传统曲艺。

  “濉涣文章地,两岸多奇才。”临涣镇古称铚城,地处濉溪县西南部,因毗邻淮河重要支流涣水而得名,是一座拥有3000余年历史的古镇。近年来,全国各地游客纷至沓来,感受浓浓“烟火气”。

  临涣古镇的怡心茶楼等20多家茶馆,茶水由产自六安、祁门等地的茶梗棒棒泡制而成,因此被称为棒棒茶。

  茶梗本为茶之下品,可在临涣古镇,却泡出了独有的味道。当地人解释说:“茶好不如水好。”古镇有回龙、金珠、饮马、龙须四大古泉,经泉水沏泡,棒棒茶雾气结顶、色艳味香、入口绵甜、回味无穷。

  “咱这的饮茶习俗,是顺着大运河‘淌’来的。”经常在茶馆为游客进行讲解的临涣古镇文化研究会会长何维军介绍,古镇紧邻大运河,南来北往的商贾云集,需要歇脚、洽谈的场所,久而久之,茶馆林立,饮茶成风。

  “1999年之前,这里经常挖出各种石材,有的是未加工的毛石,有的刻着各种图案,就是不知道干啥用的。”在距离临涣古镇约15公里的濉溪县百善镇柳孜村,今年83岁的村民陈钦凡回忆说。为了编撰当地村志,他走访50多名知情人士,写下30余万字素材。他说:“故老相传,连片的农田之下,曾经是波光荡漾、绿树成荫的大运河。”

  经过两次考古发掘,柳孜村发现隋唐大运河通济渠故道的河道、河堤、石筑桥墩、道路等重要遗迹,出土9艘木质沉船及大批陶瓷器、骨角器、石锚、铜钱等重要文物,填补了运河考古的多项空白。

  “濉溪县拥有省级、市级、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79项,各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49人,还被评为全国文化先进县、安徽省曲艺之乡。”濉溪县文化馆负责人李俊民表示,濉溪县因古濉河和溪河在此交汇而得名,素有“红色热土、运河古镇、嵇康故里、琴韵酒乡”之美誉,运河文化、红色文化、古城文化、饮食文化灿若星河,濉溪古城、柳孜运河遗址渲染着浓郁的隋风唐韵,临涣古镇处处蕴含市井烟火,口子美酒、香油月饼等享誉海内外。

  千年大运河生生不息。如今的濉溪县紧扣“濉涣双城”定位,聚焦以文彰旅,以争创“古琴之乡”“中国曲艺之乡”为契机,在公共文化服务上提档升级,在文艺精品创作上持续发力,开展2024淮北嵇康古琴艺术展演、“临涣古镇邀您来过年”等系列活动;依托柳孜运河遗址核心保护区,加快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因地制宜建设濉溪古城,年客流人数超300万人次;将人民调解工作与临涣茶馆文化、茶文化等有机结合,创新打造茶香四溢、解疑释惑、促进和谐稳定的“一杯茶”调解法,入选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步入新时代,运河故里不断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

  今年以来,安徽聚力扩大有效投资,抓项目、抓大项目、抓高质量项目,全力以赴冲刺年度目标任务。在淮北,纳入第一批省级重点项目清单的项目有33个,固定资产投资475.5亿元,年度计划投资98亿元;今年1月至8月,淮北市内省级重点项目开工率100%,投资完成率74.3%。

  淮北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王培刚介绍,前三季度,淮北招商、开工、纳统和竣工任务分别完成60%、87.5%、93.3%和84.6%,新增谋划2025年计划开工项目159个,形成“竣工一批、开工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的项目推进格局。

  10月22日拍摄的安徽省淮北市杜集区采煤沉陷区河蚌养殖基地。近年来,当地利用采煤沉陷区进行珍珠养殖,助农增收。李鑫摄(中经视觉)

  金秋时节,安徽省淮北市烈山区烈山镇榴园村石榴种植基地里,一个个鲜红硕大的石榴像红灯笼一样挂满枝头,果农们穿行其间进行采摘,一派丰收景象。

  近年来,烈山区在发展石榴产业上下足功夫。该区把小石榴做成大产业,通过延长产业链,带动村民增收致富,铺展开和美乡村的幸福画卷。

  烈山区委宣传部部长邓鹏介绍,烈山镇种植石榴的历史十分悠久。在《烈山区志》中就有“清代以珍奇果品进贡朝廷”的记载。榴园村等村庄的万亩石榴园内,至今仍保存着千余亩明清时期的古石榴树,现存百年以上古石榴树800余株。这些古树虽历经风雨沧桑,但依然生机勃勃。

  然而,多年前,榴园村的石榴产业远没有今天这么红火。那时,石榴树“身处”荒山之中,收成并不稳定。加上交通不便、销路不畅,榴园村成了当地有名的困难村,甚至还传出了“好女不嫁榴园村”的顺口溜。

  后来,在村干部的带领下,榴园村村民培土栽树,让荒山渐渐披绿,秋日林果飘香。与此同时,烈山区政府出资修路,并采取“跨村联营”的销售模式,为石榴畅通销路,带动了石榴产业的发展。山绿了起来,石榴经济活了起来。如今,烈山区石榴种植培养面积达8.3万亩。这里的石榴产业以榴园村为中心,辐射带动周边3个行政村发展。

  看着自己的石榴园,榴园村村民张后龙给记者算了一笔“丰收账”:“我们家种了10亩石榴树,每棵石榴树能产大约60斤石榴,亩产量3000斤左右,算下来年销售额将近10万元!”

  石榴花开漫山红,石榴园外有风景。现在的榴园村,村居环境整洁,新建榴园幼儿园,改建榴园小学,升级了卫生室和休闲广场,公共设施一应俱全。

  如今,以榴园村为核心的四季榴园景区,集自然观光、文化体验、地质研学、乡村旅游为一体,已跻身国家4A级旅游景区,吸引了八方来客。

  位于榴园村的“石榴红了”乡村振兴馆,是四季榴园景区的一部分。馆内有非遗、文创、农特产品等3个展销区,展示着数十种与石榴有关的农产品和文创产品。

  “这款石榴发簪最受游客欢迎。”四季榴园景区工作人员谢晶向记者展示了一根发簪。这枚做工精致的发簪闪闪发光,发簪顶端是一朵石榴花。

  为盘活石榴产业及文化资源,榴园村挖掘种植石榴的悠久历史,以石榴文化为基础元素进行整村改造,在村内每个角落设计具有鲜明石榴文化特色的打卡点,建好“石榴+文旅”产业振兴示范村。

  近年来,榴园村已成为“宜业、宜居、宜游”石榴产业特色小镇。当地产业、社区、旅游、文化等功能完备,具有鲜明的石榴产业特色和浓郁地方文化,初步形成了“石榴+”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同时,榴园村深入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带动了更多农民增收致富。

  烈山镇镇长王家祥笑着说:“榴园村仅靠石榴一项就实现每年人均增收1.8万元!”据他介绍,2023年,四季榴园景区共接待游客180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770余万元,带动周边餐饮零售收入3000余万元,为300多位村民提供了“家门口”就业的机会。

  目前,石榴产业已成为烈山区推动当地农业结构调整、助力乡村振兴的特色支柱产业。当地从事石榴产业综合开发的各类组织及企业超20家,总产值突破4.83亿元。石榴产业已成为富民增收的“甜蜜事业”。

  近年来,烈山区因地制宜发展石榴产业,全区石榴种植培养面积达8.3万亩。图为游客在选购石榴。

  淮北市石榴文化旅游节上,学生们现场制作的石榴泥塑大放异彩。烈山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金秋十月,安徽淮北市烈山区榴园石榴种植基地,漫山遍野的石榴树犹如一望无际的绿色海洋,一个个鲜红硕大的石榴挂满枝头,果香扑鼻,与空气中弥漫着的金桂香融合出别样的香甜。

  果农们穿行其间,悉心采摘,满心满眼尽是丰收的喜悦。随手打开一个送给游客品尝,饱满的、酸甜适度的汁水瞬间溢满唇齿之间。不远处的包装车间里,工人们正铆足干劲,机器已开足马力,将按大小、品种分拣好的石榴打包、装箱,即将发往全国各地,为秋日果盘再添美味。

  石榴红,乡村兴,果农笑。近年来,烈山区因地制宜发展石榴产业,全区石榴种植培养面积达8.3万亩,以榴园社区为中心,辐射周边3个行政村山坡地带,绵延50多公里山区。通过有效延长产业链,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在带动村民增收致富的同时,发展乡村旅游,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在石榴种植之外,该区从事石榴产业综合开发的各类组织及企业已超过20家,石榴产品年产值突破4.83亿元。

  “火红的石榴,就像俺们现在红红火火的生活。”望着丰收胜景,石榴种植大户宋兴宝笑开了花。

  烈山区有悠久的石榴种植历史。《烈山区志》中就有“清代以珍奇果品进贡朝廷”的记载。榴园社区塔山自然村万亩石榴园内,至今仍有千余亩明清时期的古石榴树焕发着勃勃生机。

  然而,坡地无良田,旱涝没保障,古树也难丰产。过去很久,“山又高来水又深,一根井绳十八斤;砂姜坷垃硌脚心,有女不嫁榴园村……”一曲民谣唱出了榴园村民曾经的困苦生活。

  植绿护绿。村干部带头总结出“七步造林法”,用愚公移山的精神,在石质山上造林,经年累月,最终解决了荒山绿化缺土少水、树苗难以成活的难题。漫山的石榴树长势强劲,荒山披绿,林果飘香。

  擦亮品牌。2002年,烈山石榴成功注册“塔仙”牌商标,使烈山石榴最早成为全国品牌石榴,随后又成功注册“秋塔山”“淮北石榴”等商标。2012年,塔山石榴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

  畅通渠道。变“单兵作战”为“抱团发展”,“跨村联营”不仅为石榴畅通了外销的“绿色通道”,更带动了石榴产业的深入探索和发展。找对方向,找准路,山绿了起来,更活了起来。

  如今,8万多亩石榴慢慢的变成了烈山区最大、最火的“IP”。榴园社区居民张后龙给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算了一笔账:“咱自家有10亩石榴,一棵石榴树大概能产石榴五六十斤,一亩地产量大概有3000斤。现在家家户户都卖石榴,真正的完成了靠山吃山。”

  一棵石榴树,能做出多少种产品?石榴汁、石榴鸡、石榴酒、石榴茶、石榴醋、石榴盆景、石榴护肤品……烈山区已经用时间和实践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如今,产业还在扩大,品种还在增加。”区委副书记、区长刘明介绍。

  “过去有收成,吃不完又卖不掉,石榴干了、烂了都当柴火烧。现在,就连石榴树枝子都是好东西!”在民宿老板邵景卫位于石榴园附近的农家乐,老邵兴致勃勃地向记者介绍:“院子里的石榴盆景,枝干遒劲,姿态各异。餐桌上的‘安徽招牌菜’榴园地锅鸡,石榴园里散养的本地鸡、石榴枝干生火、地锅烹饪,地地道道,点单率很高。当然,这火爆的场面,都要归功于石榴产业大发展。”

  二十多年来,烈山区把提升石榴品质和品牌影响力作为乡村振兴、产业兴旺重点工程,不断给予政策倾斜和资产金额的投入,走规模化、市场化的发展路径。

  自2001年起,在全国石榴主产区科技协作会上,烈山石榴以粒大、核软、皮薄、含糖量及可食率高,连续3年被评为全国优质石榴。随后,“安徽省优质农产品”、全国林业博览会金奖、国家级石榴标准化生产基地等认证和殊荣纷至沓来。榴园也获得了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国家级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荣誉称号。

  如今的烈山区,持续以石榴产业为龙头,推进新型经营主体拓展产业链,带动同类及相关产业集聚延伸,拉长石榴鲜果、石榴茶叶、石榴饮料、石榴酒等石榴深加工产业链条,形成了“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合作社+农户”“有突出贡献的公司+贫困农户”“企业+基地+农民”等联农带农模式,走出了一条石榴产业集聚带动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发展的新路子。

  来到位于烈山镇的美食与文创街区,入口处的“石榴红了 乡村振兴馆”内,非遗、文创、农特产品等3个展区,正展示着服饰、饮品、茶具、手工编织品等数十种与石榴有关的文创及周边产品。“这款石榴发簪最受欢迎。”工作人员轻轻捻起,只见发簪的一端是一朵石榴花,精巧别致。

  不远处的中国石榴博物馆,是中国首座集收藏、研究、展示和宣传中国石榴历史背景和文化为一体的专题性博物馆,呈现了石榴起源之谜、传布路线、外交佳话、书画诗词、风俗节庆等26个展区,全面展示了石榴文化在“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历史进程中的主体地位和贡献。

  文旅赋能产业,产业助推文旅。为盘活石榴产业及文化资源,烈山区不断深化文旅融合,依托优越的自然禀赋和丰富的石榴产业优势,每年举办淮北市石榴文化旅游节。以榴园村做试点,深挖石榴种植历史,以石榴文化为基础元素进行整村提升,把村内每个角落打造成文旅路线上具有鲜明石榴文化特色的打卡点,打好“石榴+文旅”牌。

  此外,重点梳理明清石榴园的文化渊源和旅游资源,让这座58亩、遍布百年古树的石榴种植区焕发生机;依托蜿蜒盘旋的山势和绝美的景色,利用原本的森林防火通道,开发旅游风景廊道“龙脊天路”,打造云端露营基地;建设卡丁车、四季亲子乐园、动力乐园、沙滩摩托、滑雪场等深受儿童和年轻人欢迎的游乐项目。

  烈山镇党委委员朱勇介绍,2023年四季榴园景区共接待游客180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770余万元,带动周边餐饮零售3000万元,为300名群众提供“家门口”就业的机会。

  夕阳下,站在距榴园不远处的馒头山观景平台,远眺“龙脊天路”,盘山公路将一个个村庄连接起来。荒山绿了,石榴红了,产业兴了,农民富了——一幅“绿水青山变身金山银山”乡村振兴壮美画卷正徐徐展开。

  “石榴红了”乡村振兴馆内,返乡就业的青年讲解员谢晶(左)向游客介绍相关文创。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海涵/摄

  “十一”期间,安徽省淮北市石榴文化旅游节在烈山区火热进行,榴园金秋美食节、石榴丰收季直播等好戏轮番上演。热闹景象背后,是“小石榴”带来的乡村大丰收,一组数据足以印证——国庆假期,烈山区共接待游客46.68万人次,其中,网红景点四季榴园的游客达到25万人次,周边近百家农特产品摊点收入170余万元,景区保障及项目运营为村民提供200余个就业岗位。

  烈山区种植石榴历史悠远长久,《烈山区志》中有“清代以珍奇果品进贡朝廷”的记载,主产区烈山镇仍存有明清时期古石榴树千余亩。然而,囿于石质山体、交通不畅等条件,千年古树没能为村民结出致富果。多年来,政府部门总结出七步造林法,解决了石榴树苗难以成活的难题。同时,慢慢的变多青年身影加入石榴种植、文旅等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家住榴园社区的宋六龙是其中一个。该社区房前屋后、山上山下遍植石榴树。宋六龙在大学暑期返乡时,就尝到了石榴的“甜头”——开设石榴销售摊点,在村里首创鲜榨石榴汁,曾经有一天营业额达到2000元。2016年,宋六龙大学毕业返乡,以家中20亩土地和农业种植技术的方式入股塔仙石榴合作社,成为合作社最年轻的一员。

  细心的宋六龙发现了产业高质量发展瓶颈:大多数村民任由石榴树自然生长,没有修剪、追肥、灌溉、嫁接等观念,导致石榴坐果率和优质果率低下。待石榴成熟后,勤快一点的村民会赶着天没亮之前去集市,图省事的村民则一口价把石榴卖给果汁厂。

  对此,宋六龙邀请石榴种植专家教学指导,并引导骨干社员建立5000亩石榴产业标准化栽培示范区,制订《石榴绿色食品栽培作业规程》,示范区先后与中国农科院果树研究所、安徽省农科院、安徽农业大学建立产学研合作。

  同时,共青团淮北市委、共青团烈山区委成立塔山石榴、黄营灵枣等特色产业团组织,开展主题交流、青创会客厅、青联大讲堂等活动,实施青年创业、皖北青年创业贷款贴息等政策,形成一批具有当地特色的青年服务项目。

  “政府部门提供一系列扶持政策,还为咱们提供产业对接、创业培训与指导服务,让我们少走了很多弯路。”如今,宋六龙成为当地有名的致富能手和石榴专家,合作社年营业额达500余万元。

  在宋六龙倡议下,合作社在示范区实现统一栽植、技术指导、农资供应、包装及销售,这转变了农户传统的栽植观念。2021年,示范区成为安徽省第一批长三角绿色食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

  以石榴带动文旅也是当地鲜明产业特色。对于95后姑娘高滢而言,走出家乡烈山镇看外面的世界曾是她的梦想。大学毕业后,看到家乡景区管理粗放现状,她返乡加入四季榴园景区管理运营公司。

  “闲置街区可以改造成乡村振兴馆,结合土特产,设置非遗、文创、农特产品等展销区,后续还能注册商标,增加旅游收入。”2022年至今,她将想法付诸实践,带团队整合资源与资金,将闲置街区改造成“石榴红了”乡村振兴馆,陈列非遗、文创和农特产品。团队通过招商引资,补齐“吃住行游购娱”链条,联合开发滑雪场、动力乐园、云端露营等10个文旅项目。她还牵头开设直播间,通过电商直播来推广家乡特产和文化。

  2023年,四季榴园景区接待游客180万人次,带动当地特色餐饮收入、农副产品出售的收益同比增长300%,直接带动就业约300人。

  站在附近的皖北川藏线观景平台,四季榴园景区和社区居民种植的石榴树尽收眼底。皖北川藏线又名“龙脊天路”,不仅串起沿线风景,也解决群众出行不便的问题,全线公里。烈山镇就以“皖北川藏线”为串联,探索“跨村联营+托管运营”模式,建成游乐项目及公厕、停车位等,方便群众出游。

  “以前石榴卖不上价,村民手拿肩扛运输困难,如今,旅游资源集聚,大伙在家门口就可以卖石榴,核心产区人均每年增收两万多元!”烈山镇党委副书记、镇长王家祥感慨。

  邵景卫家乡在安徽宿州,此前在淮北师范大学就读,毕业后在一家房地产企业工作。“白雪压满成片的石榴树,华而不俗,清而不寒。” 2017年,邵景卫第一次走入烈山镇,看见石榴掩映下,房屋错落建设,这是他“梦想中乡村的样子”。他辞职来此创业,一期餐饮、二期民宿、三期书院的目标正加速推进,他还带团队运营明清石榴园景点。

  “这棵树有8个树干,我们给它起名‘八仙过海’;这7棵树叫‘竹林七贤’,七贤中的嵇康和刘伶就是淮北籍人。其实,石榴树一年四季风景不同,秋天看硕果累累,五月看石榴开花,冬天看雪压枯枝,我们还有‘古树园盲盒认领’活动……”“十一”期间,邵景卫变身景点导游,向游客介绍园内知识。

  “团队最初只有1名设计师,现在有38名年轻人,包括运营设计师和管理人员,基本都是本地人,大家擦亮石榴园的文旅品牌。今年,没有一棵石榴树荒废,十月开始挂果,预计亩产在2500斤到3000斤。”邵景卫自豪地说。

  95后朱倩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合肥工作,两年前来淮北游玩时,被石榴园景色吸引,便带着文旅运营的梦想来到邵景卫团队从事新媒体运营。她从不同角度观察石榴园,活动规划、民宿建设进程、四季风景等场景都进入她的镜头。她喜欢用视频记录石榴从开花到采摘的过程,游客一句“我在视频里看到过你们”能让她开心很久。

  90后宋六龙感慨,如今,青年们还带着村民开展电商直播,村里发展景象和石榴一样红红火火。“家乡发展需要对乡村有感情的年轻人,大家在与田间地头、黄昏晨露相伴的日子里,找寻生活的美好。”

  10月16日下午,聚焦中国食品出海、打造产业新“食”力论坛暨“淮企出海产业服务联盟”揭牌仪式在安徽省淮北市相山区举行,此次活动由相山区委、区政府主办,活动共吸引相山经济开发区50余家企业100余名代表参加。

  本次活动涵盖了揭牌仪式、主题演讲、企业交流等多个环节。论坛上,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上海投资促进中心官员王晖,梧桐亚太合伙人、985创投赋能联盟合伙人于强等嘉宾,围绕国际食品生态创新转型、新国际经济产业格局下的出海案例进行分享与交流,为行业高水平发展建言献策;淮北中栩数字经济产业园有限公司、安徽贝宝食品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围绕如何开拓市场、如何在价格战中保持利润等进行现场提问,并得到解答。

  据介绍,举办此次论坛,是搭建一个分享、交流的平台,促成更多饮食业交流,共同探索开拓海外市场的“关键一步”。“淮企出海产业服务联盟”的成立,将进一步促进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携手共进,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

  食品产业作为相山区的优势产业,是加快转型发展的重要支撑。近年来,相山区始终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瞄准绿色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定位,集聚资源要素,通过招商带动、强化支撑、打造品牌,使绿色食品产业规模持续壮大,产品质量逐步的提升,品牌影响明显提升。今年1至9月,实现规模以上食品制造业产值14.37亿元(超5000万元企业13家),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75.71%;今年以来新签约食品(生物科学技术)项目5个,协议总投资约6.64亿元。(邹晨光 陈倩)

  新华网合肥10月21日电(周雨濛 肖干 王邦燕)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60个,立项投资额170多亿元;新签约制造业项目47个,占比79.7%;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50个……今年以来,在安徽县域经济争先进位“群马图”上,淮北市濉溪县无疑是一匹“黑马”。需要我们来关注的是,在“2024安徽县域总实力三十强”中,濉溪县县域投资竞争力排名第1位、产业竞争力第6位,县域营商环境竞争力排名第9位。

  这一串亮眼成绩的背后,是近年来濉溪县始终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关键抓手,以敢闯敢干的态度,不断的提高政务服务的速度和温度,为加快建设现代化美好濉溪注入了强劲动力。

  濉溪县聚力打造政务“快办”品牌,一直在优化行政审批流程。新华网发(万善朝 摄)

  近日,在濉溪县的宇轩新型建材公司二期项目厂房内,生产线高效运转,自动化机械臂灵活作业,新型建材产品不断下线……该项目从开工建设到投入生产,只用了半年时间,比预期的建设周期提前了六个月。

  惊人的速度背后,是濉溪县对于审批制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以前要一个部门一个部门去跑,现在只需要一个群就能够实现所有手续和资料的传递,一天时间就办好了六个证。”安徽宇轩新型建材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备说。

  “今年以来,我县上线‘一件事一次办’集成式服务场景23项,办理‘一件事一次办’事项19172件,效率提升18.6%。‘最多跑一次’事项覆盖率、事项办结率均达到100%。”濉溪县数据资源管理局局长刘溪介绍,目前,濉溪县成功实现了办理开办企业手续最多只要1天,办理施工许可仅需半天,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项目“拿地即开工”等创新成果。

  近年来,濉溪县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出台了《关于对重点工程及工业园区项目优化服务工作意见》,推行减证便民、证照分离等一系列举措,成立“快办”志愿服务队,通过省创优营商环境为企服务平台、走访企业、涉企服务窗口等多种渠道,及时收集并高效解决企业问题,闭环推动落实,确保企业诉求件件有回应、事事有着落。

  “棒棒茶”在濉溪县临涣镇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一边喝着“棒棒茶”,一边会友、协商、谈生意是当地人的独有风情。如今,“棒棒茶”被赋予新的内涵,成为沟通政企之间的桥梁。“喝了‘棒棒茶’,政府服务更棒,公司发展更棒。”刘溪说道。

  今年2月27日,濉溪县首次“棒棒茶会”企业家座谈会在临涣古镇举行。全县10家汽车零部件生产类企业代表,针对用工、供电、员工住房、融资环境等抛出话题,县营商环境、经信、发改等部门负责人现场答题,彰显真抓实干、为企解忧的温度。

  “这种直接面对、一对一的沟通方式,让我们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关怀与温暖。”安徽锡濉机械科技有限公司执行经理韩亮表示。一碗茶的温度,展示的是濉溪政府对企业的贴心服务。

  截至目前,“棒棒茶会”企业家座谈会已连续举办6期,收到合理意见建议72件,办理完毕72件,办结率100%,相关企业满意度100%。

  濉溪县的铝基产业全国知名。在濉溪县委、县政府的悉心扶持下,铝业企业通过科学技术研发,纷纷拥有了“拳头产品”,极大的提升了产品附加值,并开始走向国际市场。近年来,全县的铝基产业从“铝材加工”向“高精铝箔”转型,着力打造国内重要动力电池箔生产基地。

  “从2018年招商引资到濉溪县,2020年正式投产,经过四年的发展,公司从300万元的产值,到2024年预计能突破3亿元。”安徽亚明铝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蔡敏华说,企业跨越式的发展速度得益于政府的高效服务保障。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集聚各类要素的“引力场”。2023年,该县12个亿元以上项目实现当年签约、当年开工、当年投产,让这些投资企业感受到了“濉溪速度”。近日,濉溪县高端铝基复合材料产业集群还入选了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目前,该县拥有涉铝企业8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56家、高新技术企业29家。

  濉溪县坚持“有求必应、无事不扰、精准服务”原则,组建由县级领导牵头的18个营商环境工作专班,强化土地、资金、厂房等要素保障,通过“全方位”强服务、“全要素”强供给、“全周期”强落实,闭环式解决企业诉求,全面破除企业未来的发展过程中的“梗阻塞”,为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快速落地提供有力支撑。

  2023年,濉溪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03.6亿元,连续八年稳居安徽省县域经济总量十强;2024年上半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00亿元,同比增长6.2%,在高水平发展之路上行稳致远。

  一处处工地热火朝天,一个个项目落实落地,一批批企业茁壮成长……今年以来,濉溪县坚持数量和质量并重、签约和落地齐抓、政策和服务同步,超前布局建设新兴起的产业,构建高效招引新模式,推动“双招双引”提质增效,为县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持续注入新动能、增添新活力,处处呈现营商环境优、产业发展好、招引优势强的良好态势。

  淮北市委常委、濉溪县委书记黄韡表示,未来,濉溪县将聚焦“快”字提高效率,聚焦“优”字提升效能,聚焦“实”字提增效益,着力打造“如沐春风”的舒心服务、“如影随形”的要素供给、“如鱼得水”的生长环境、“如约而至”的法治保障,以营商环境之“优”,广泛汇聚合作共赢之“力”,共谋高水平发展之“进”。

  9月30日下午,记者在杜集区石台镇淮北零碳智慧物流产业园1号跨线仓库看到,仓库内来自东北地区的粮食及产自芜湖的钢材已分类码放整齐。该项目于2023年8月31日举行开工仪式,9月开始物流园建设,园区在今年7月初已具备运营条件。

  淮北零碳智慧物流产业园是在原石台煤矿旧址上投资兴建的。该项目由淮北矿业广聚物流产业园运营有限公司负责建设运营,旨在有效利用石台矿闲置土地、房屋建筑和铁路专用线等既有设施,对国有资产进行盘活和再开发。项目总体占地面积约450亩,布局钢材功能区、集装箱功能区、商贸服务区、综合能源站、大宗物资多功能区共5大功能板块,分两期建设。其中一期工程总投资约3.4亿元,包括新建集装箱装卸场、露天堆场、1#跨线#大宗物资库,以及新建综合能源站1座,维修改造既有建筑物面积14000平方米,专用线铁路改造以及园区配套基本的建设。目前,一期工程铁路集装箱运输业务已开通,已开展粮食中转业务约10000吨,钢材中转业务约6000吨。

  “淮北零碳智慧物流园以铁路为核心运输方式,以综合性、智慧化、零碳绿色为差异化竞争力,力争打造皖北地区一流零碳智慧物流产业园。”淮北矿业广聚物流产业园运营有限公司工程部部长孟磊和记者说,园区以钢材、铝材、木材、粮食、棉花、煤炭等大宗物资为经营主体,打通“物流+贸易+供应链金融”相关产业链,集聚形成区域内大宗物资“加工、存储、运输”中转集散地。坚持“大进大出、远进远出、重进重出”的理念,着力发展“贸园一体化”“运贸一体化”,建成后的园区铁路专用线列货车到发作业,铁路运输装卸能力超过200万吨/年,一期项目可满足100万吨/年大宗物资存储能力。

  记者了解到,该园区屋面光伏装机量1.92兆瓦,年发电量约200万度,可满足园区基本用电需求。园区还计划投建重卡换电站,并积极引入新能源运输车队,逐步以新能源汽车替代传统公路运输方式。“淮北零碳智慧物流园作为淮北矿业现代贸易板块实现主体转型发展的一个实体园区,既能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改善投资环境,也为淮北矿业集团物流贸易板块提供协同融合的机会。”孟磊介绍,“下一步,我们将全力以赴做好物流园区建设工作,坚决围绕‘创新、品质、诚信、绿色、共享’的经营理念,努力打造黄淮海经济区‘一流设施、一流管理、一流服务’的物流产业园,形成新质生产力,实现高水平发展。”

  9月27日下午,淮北市烈山区古饶镇土山社区试验田里,一畦畦连片富硒黑花生已经很成熟,农机手赵得东正在驾驶拖拉机收获花生。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一株株颗粒饱满的花生破土而出,散发出泥土的清香。

  “第一年试种了100亩富硒黑花生,包括70亩‘黑丰一号’和30亩‘黑沙一号’,两个品种均由淮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培育。”土山社区党总支书记朱峰说,试验田土壤肥沃,周边水资源丰富,加上科学管理,为花生丰产丰收创造了条件。经测产,平均亩产高达600公斤。

  土山社区试验田占地250亩,是在朱集老庄基础上改造而成的集体用地。今年春季,淮北师范大学与古饶镇达成合作协议,由该校生命科学学院协助土山社区建立百亩富硒黑花生试验田,提供全程技术指导。

  今年5月花生播种后,生科院专家团队针对种植试验关键阶段出现的问题,逐一攻克,控制旺长、施撒菌肥、精准滴灌,减少农药用量的同时,实现更好的防治效果。

  “生科院李峰院长、徐大勇博士每月都会来土山,在田间地头手把手传授种植技术。在他们的悉心指导下,花生的长势、结果率、饱满率都超过预期。”土山社区试验田技术员吴海玲说,百亩花生试验田不仅有助于当地农民了解花生的生长习性、产量表现、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知识,提高花生种植效益和产量,还提供了就业机会。

  朱峰和记者说,通过校地合作,收获的富硒黑花生一部分留作种子推广,余下作为商品果销售至当地坚果加工公司,预计亩均收益8000元。

  “试验田还种植了90亩板栗薯、30亩榴莲蜜薯、40亩黄姜,这些都是校地合作的成果,也将陆续迎来收获。”朱峰说,到今年底,整个试验田可望为集体经济增加60万元收入。

  土山社区试验田的成功,激发了古饶镇推广种植富硒黑花生让乡亲们增收的信心。目前,古饶镇王店、南园等村的多位种植户已明确说将加入富硒黑花生的种植队伍,用“一季花生+一季大蒜”取代“一麦一豆”传统种植模式,明年全镇种植培养面积将扩大至500亩。

  “前不久,淮北师范大学与古饶镇共建科技小院揭牌运行。依托科技小院人才和科研优势,双方将加大富硒黑花生等农副产品培育力度和‘三品一标’、名牌农产品品牌申请与认证,加强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理念宣传和现代农业培训。”古饶镇党委书记陈平生和记者说,借助校地共建力量,古饶镇将深化党建引领,依靠科学技术创新赋能,做强做优富硒黑花生种植产业,延伸花生产业链条,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10月8日,淮北市濉溪经济开发区的安徽亚明铝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工人在查看电池用高纯度铝卷原料。近年来,当地以科学技术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引进大型铝业企业7家,年均生产铝合金型材等产品约20万吨,产值达55亿元,大范围的应用于高铁、新能源汽车等。 李 鑫 李 莹 摄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销售电话:0532-88195671

移动电话:13969646500

地址:青岛黄岛区东岳中路279号

 

安博体育官网下载app